
為展會項目貼上認證標簽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明確要求質檢總局、商務部、工商總局、國資委負責“支持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制定品牌評價國際標準,建立品牌價值評價體系”。這對于缺乏質量評估、品牌認證體系的會展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在國務院15號文、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協會學會脫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響下,中國展覽業的市場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針對熱門題材的同類展會數量增加。但同時展會名稱混淆的現象不時出現,而對于一些熱門展會,網址、商標、微信公眾號等被惡意搶注,魚目混珠的現象也難以避免。這時展會的質量評估、品牌認證就顯得愈發迫切,而中國會展業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仍顯空白。
我們不妨先看看國際做法
全球每年舉辦數以萬計的各類展會,其中有很多享譽全球的展覽項目為城市和地區帶來了極為可觀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國家和地區擁有權威的評估機構和相對成熟的評估體系。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UFI(國際展覽業協會)認證和BPA(國際媒體和展會項目認證機構)認證之外,歐洲作為展覽業發達的地區,其展會認證和評估體系發展成熟。如德國博覽會和展覽會統計自愿審核學會(Society for Voluntary Control of Fair and Exhibition Statistics ,德語簡稱FKM)、法國的綜合性和專業性展覽會統計審計辦公室(Statistical Audit Bureau for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Fairs and Exhibitions,法語簡稱OJS)、英國展覽會數據鑒定交流所(Clearinghouse for Certified Data on Exhibitions,CCDE)、荷蘭展覽會聯盟(Federation of Trade Fairs and Exhibitions in the Netherlands,FBTN)等。
以德國的FKM為例,其隸屬于德國展覽與博覽會協會(AUMA),已有50余年的歷史,它的工作任務就是制訂展覽會數據統計的標準和規則,聘請專業經濟審計機構對展會主辦者填報的展覽會統計數據進行審核,是FKM德國展覽界品牌和質量的保證。FKM主要是進行三個指標的量化分析和橫向對比,包括展覽面積,參展商數量和觀眾數量。此外,FKM還對觀眾結構進行分析,針對專業買家和普通觀眾兩個類別,細化到來源地、職業、所屬行業、職務、年齡、參觀頻率等指標進行分析。專業數據分析為FKM的權威性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內專業展覽項目認證評估
回看國內,專業展覽項目的認證和評估機構仍顯空白。究其根本,不外乎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一些機構雖在業務范圍內有該項職能,但并未因此而設置專門的團隊,沒有建立相應的評估體系,重視程度需要提升;第二,展覽業缺乏權威的統計標準和數據分析,雖然現在有很多機構看到了這一缺失,力所能及地對展覽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分析并出具報告,但由于統計標準不一,難以橫向比較;第三,一些有評估實力的機構同時也是一些展覽項目的主辦方、承辦方或協辦方,公信力不足。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一部分優質展覽項目放眼國際,取得了UFI認證。今年4月,國內展覽業首個誠信展覽認證體系——CCE中國誠信展覽認證體系正式啟動。目前,已有“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暨論壇、2016中國泵與電機展覽會、2016海南國際海洋旅游博覽會等展覽項目獲得認證。展會評估、品牌認證的重要性正在逐漸顯現。
伴隨方案的實行,展會評估和認證機構的建立,并發揮規范市場、樹立品牌、去偽存真的作用指日可待。但需要注意的是,促進這一結果的及時出現,需要政府、機構的支持和引導,協會、學會的探索與作為,會展企業的認可與接納,使政策盡快落地,提高品牌展覽項目的辨識度。從而使展覽市場良性發展,促進展覽生態圈的形成。
為展會項目貼上認證標簽,讓品牌展會實現從“傻傻分不清楚”到“只是因為多看你一眼,再也無法忘記你容顏”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