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會展社群需有價值內容
最近,因搞笑短視頻,4個月內聚集數千萬粉絲的Papi醬,獲得1200萬元的投資,在會展界引起小范圍的討論:網紅來了,會展業會怎樣?
這樣的討論在會展業不是第一次。近十幾年來,每一次科學技術的轉型升級,會展業都不得不面對來自外界的沖擊和挑戰。從互聯網到App,到移動端,到社群,再到當下的網紅,每一次的挑戰,都令會展業顯得力不從心,手忙腳亂。
但若追溯的話,在互聯網、App、移動端未出現之前,傳統的展會,尤其是專業類展會本身就是一個社群。但那時的“社群”相對簡單,只要在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通過信函、傳真邀請五湖四海的參展商和采購商,奔赴一個空間范圍內,在那里就圈子內共同關心的內容進行討論。這種傳統展會現場的討論局限于一對一,或者一對少數人(論壇的演講嘉賓對與會者)發布資訊。毋庸置疑,在當時,這一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果的。也就是說,與會者不會懷疑所聽到的和所看到的。
在互聯網剛出現時,傳統展會的組織者們,被虛擬網絡平臺互動的便捷性給攪亂了。起初甚至認為,線上展覽將取代傳統展會,會展業面臨失去“陣地”的威脅。但很快,他們發現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悲觀,線上展覽受空間上的制約,仍然需要進行線下面對面的交流,而互聯網則轉身成為傳統展會延伸服務的有效手段。
隨著新一撥科學技術的升級,在傳統展會組織者們剛熟練運用互聯網,并過渡到利用App進行宣傳與營銷時,新的風口又出現了——社群,作為最新的營銷手段,會展業界這一次面對的是一種本質上的改變,不僅要摒棄此前的傳統營銷模式,還要挖掘所發布內容的價值。
可以說,這一次會展業面對的是“大考”。按照財經專欄作家吳曉波的說法,作為運營者,要確定一個社群的價值觀,烏合之眾是沒有價值的。他提出,社群運營的3個辦法:即有態度的內容、圈層化互動、共享中互利。
由此不難看出,社群需要生產并輸出有價值的內容,要為粉絲帶來利益。反觀當下的會展社群,除宣傳會展項目、自我標榜優秀之外,傳播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能夠黏住粉絲?
最大的問題在于,現階段的多數會展社群還在做“搬運工”的活兒,極少有通過社群營銷,提升會展活動的價值,進而為粉絲帶來直接的利益。而身處社群營銷時代,如果你的社群沒有有價值的內容,在信息泛濫的當下,粉絲憑什么在你的圈子里接受無用信息!更為現實的是,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無論你是否愿意,你的服務手段都會隨著科學技術升級而升級。
智能時代,不可否認會展業營銷手段的升級過于快速,令人有些應接不暇。但無論是之前的傳統展會,還是當下風頭正勁的社群,都擔著一個使命,一種責任,無論是傳統商業模式,還是公共認知平臺,都辜負不得,也兒戲不得。尤其是“互聯網+”的背景下,看似可以隨性自由,實則毫無自由可言,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誠信,才得以立足。反之,將被驅出圈子,甚至再無機會重新回到圈子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