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型會展企業如何發展
在一些會展市場較為成熟的地區和城市,如北京、上海,珠三角區域等,活躍著這樣一批人群或團隊:由于機緣巧合,他們較早地接觸或親身參與了各類知名展會,在參與和服務展會的過程中,發掘和積累了相應的客戶資源或運營經驗。他們懷揣創業之夢,“覓食”于會展生態圈,在組展、廣告、設計、搭建、運輸、旅游、租賃的會展浪潮中沉浮跌蕩,有的人實現了鳳凰涅槃,到達了成功的彼岸,有的人小有所成,占有了相應的市場份額,但仍有不少人在苦苦掙扎,繼續感受著大浪淘沙。眼下,相關聯企業和人士正前仆后繼,紛紛融入會展經濟的時代熱潮中,冀以獲取財富分配的機會。
換個角度來看,我國一些傳統的知名展會和場館,如廣交會、高交會館等,客觀上已成為中國當代早期會展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在這些展館展會的歷練中,這些會展業人才以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為初衷,在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只待時代機遇降臨,應勢而起。時至今日,成功者已擁有自己的品牌展覽項目和規模化的團隊。他們或借船出海,實現了與國際展覽品牌的并軌;或成為行業中的翹楚,實現了與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本的融合;或借勢政策,成為新三板的時尚話題。不過,我們仍需關注那些仍在為獲得相應的會展市場份額在不懈打拼著的群體。在做大做強中國會展業的呼聲高昂之際,有必要關注中小會展企業的境遇,因為他們也是中國會展產業市場的重要主體。
市場經濟的特征之一是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正是有著一定規模的中小會展企業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的會展產業更加充滿活力,更趨走向成熟。
從會展產業鏈的前端來看,參與會展市場的主體大致有這幾類:一是政府。為了國家階段性的戰略目標,政府成為發起和組織會展的主流(我國會展業的制度依存性更強化了這一主體角色)。二是行業協會。放眼脫胎于傳統計劃體制下的各種行業訂貨會,可以了解,當初半政府性質的行業協會在行業規模化和專業化展會方面擁有無法超越的話語權。三是專業展覽公司和各類文化傳播公司。它們擁有自己積累的品牌,或是既有行業品牌展會的運作公司,企業性質也多種多樣,或國有、或外資、或合資、或民營。四是媒體。因有著強大的宣傳廣告資源和一定的客戶資源,媒體在組織消費類展會,如車展、房展,文化展以及行業、企業活動、論壇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五是行業龍頭企業。其自身的客戶聯誼、新品發布就會帶動一類專題的展會活動,如早年間一些家電企業(海爾、美菱等),制藥企業(美國輝瑞、西安楊森等),化妝品企業,跨國連鎖機構(如沃爾瑪)的區域采購會以及近年愈演愈烈的服裝專屬訂貨會,大多采取“以會帶展”的形式出現。
在這些會展市場主體中,中小會展企業也是金字塔中的一層,它們將遭遇哪些發展困境,值得我們予以關注。
參與政府展服務外包之傷。會展經濟已成為城市經濟的新“坐標”,會展也已成為滿足公共需求的重要載體,隨著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內需、加強海峽兩岸合作、西部大開發、東北亞崛起,直至“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提出,各類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的政府主導型展會風起云涌,帶動了各類會展主體和要素的流動集聚,令眾多中小會展企業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然而,凡事都有規則,一番打拼后,不少中小會展企業發現獲取的蛋糕遠遠低于期望值,甚至鎩羽而歸。從抗風險的角度來說,一般中小型展覽公司的注冊資金往往僅有三五十萬元,對一個動輒投入千萬元以上的展會項目來說,往往不具有風險抵抗能力,更何況一般財政專項資金遵循“先墊后付”的原則,在漫長的程序性招投標后簽署合同才可取得第一筆資金,而展會的運作則早已鋪開。
橫向來看,政府展一般以綜合性的博覽會形式出現,其內容、規模相對龐大,跨行業、跨區域。其在培育階段往往采取免費參展、特裝補貼的形式運作,客觀上對類似題材的若干專業展產生一定的沖擊。政府展有強勢的公共資源整合優勢,無論是行政式的參展組織還是行業采購觀眾的組織以及高端論壇活動的嘉賓組織,其不可避免地沖擊處于成長狀態下的中小型展會的價格、參展意愿和產品展示結構。
從展會運作手段來看,政府展目前遵循的原則一般以服務外包為主,有分包和總包兩類,但在實際操作中以總包為主,這在降低發包方交易成本的同時,卻增加了服務商的談判成本。這類服務商大多是以小型展覽供應商為主。當會展市場化的呼聲高漲之時,發包方往往會將政府展所特有的公共宣傳和接待需求統統打包給總包方,而這些是一般中小會展企業所不擅長和資源匱乏、規則不明的領域。
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按規定需要進行績效考核,承接方在發包方完成評估后始能得到最后一筆合約資金。目前,為增強評估的客觀性,一般采取第三方評估的方式。但由于目前展會效果的基礎指標尚沒有標準和范式,評估工作又是在展后開展,電話收集的信息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總體評價往往不盡人意。我們還缺乏會展方面的專業市調評估機構,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借鑒而來,同時政府展的效果往往更多體現的是社會和行業公共效益,很多無法量化,最后受傷的是展會運營機構。
中小民營會展企業上市之憂。市場這么大,中小型會展企業還有很多路要走。仍有這么一個群體,通過多年的打拼和積累,擁有自己的專屬展覽項目,規模往往在60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運營多年,餓不死,又吃不飽,怎么辦?加入UFI,包裝品牌,“學會文藝,賣與帝王家”,待價而沽。
另一種想法是,在資本并購的熱潮席卷而來時,進行聯合,每家拿出一點東西來,大家拼盤上市。當年,大家都是“草根”出身,憑著一腔熱血,殺出一條血路,既然小有所成,不妨謀求轉身。但資本運作有其特定規則,君不見“俏江南”一夜間“凈身出戶”,面對一些風投伸出的橄欖枝,中小企業還是小心為上。在“拼盤聯合上市”過程中,由于聯合上市具有較多不確定性,因而通過審核的成功率較低,在缺乏參照經驗的情況下,會展行業試圖通過自身努力闖出一條道路委實不易。
在中小會展企業謀求上市實現轉身的思路下,需要先認清自己,即“我為什么要上市”。通俗來說,上市是催生百萬、千萬、億萬富翁的搖籃,資本市場一夜暴富不是神話,上市不僅僅是為了融資,而是為了進入資本市場,能賺取兩種利潤——產品收入和資本市場利潤收入。有利的方面是能夠獲取資本、人才和價值增值,但同時得遵循規則,需進行自我約束,且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如果上市是簡單地為了融資,那么需要厘清:是融發展的錢而不是救命和生存的錢;是單純地引進資金還是引進機制?要做的是事業還是生意?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從筆者的認知來說,中小會展企業融資上市謀求更多的是實現轉身。當企業規模小時還是自己的,但做大了則是社會的,借助上市引進機制,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降低經營風險,則更具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實現企業和個人的價值增值。相對于已經規模化發展的會展企業來說(很多民營會展企業老板熱衷于開公司,一家公司下大大小小注冊了十多家子公司),通過進入資本市場,引進規范管理機制,更有利于體現公司的真正價值,并建立起股權文化,吸引人才。而所有這一切的前提是清醒地認識自己和自己的企業,做好功課。
政府扶持資金獲取之憾。作為現代高端服務業,會展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制高點的作用越來越為城市經營者所青睞,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拿出巨資扶持會展業是當下各地通行并舉的重拳打法。會展專項的指向一般集中在以下領域:申辦展會、引進辦展主體、合作辦展、培育項目、完善軟硬件環境和推廣宣傳,相應建立補貼細則或評定品牌展會,逐一進行補貼和獎勵。細分之下,很容易看出,引進和申辦品牌展會、加強辦展環境的推廣是其重心所在,而且有一定的規模要求,上萬平方米的展會,而且冠之以國家級、國際性的展會是爭相扶持的對象,動輒幾十萬元的獎勵補貼。民營中小型展會或因展覽面積不夠,或因不與當地產業契合,或因不了解游戲規則,或因在題材選擇與檔期安排上與當地培育項目處于不對稱狀態,故而往往被拒之門外。
內外并舉之勢。近年來,在會展生態圈內有著兩個趨向:一是會展服務商為提升業績和行業地位,開始步入展覽的前端,即策展和組展,他們有著更多的成本優勢:一是如十多年前行業熱議的展館自辦項目話題;二是擁有內展品牌項目的組展機構開始向外進行品牌移植和輸出。特別是“一帶一路”大戰略出臺后,擁有龐大客戶資源的內展公司開始積極籌劃出境辦展;同時,多年從事出展的代理機構(中小型展覽公司)逐漸謀求單挑展會的運作而不滿足于簡單代理,開始承接內展公司的一些國際買家組織落地業務。這些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和支持。